2022-11-07

山西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分享: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2018-2020年起步期的行动计划全部完成。我省结合本地产业特色,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顶层统筹、技术落地、产业布局等方面,利用多元化政策工具支持产业应用发展,区域错位发展体系初步构建。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也是我省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推动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83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信厅信管〔20208号)《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信管〔2020197号)等文件要求,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在数据、市场、资本、数字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意识,搭建工业互联网交流对接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探索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建设,促进平台发展,加快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意识和能力,降低应用门槛,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覆盖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支撑能力明显提升,二级节点数量达到6个以上。推动建设3-5个在省内具有示范效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特色融合应用进一步深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在传统优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融合发展应用成效不断提升。

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进一步健全。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达到53.0。工业互联网基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装备、矿山等优势行业制定一批关键领域标准。积极推动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培育工业互联网深化融合应用园区,全方位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

安全保障与生产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落实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加快对接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形成能够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系统评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新型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网络设施

强化工业企业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主体意识,提升基础电信企业的主动性,协同推进基础能力提升、内网改造、外网升级5G融合应用等工作。

1. 推动基础能力提升支持企业提升老旧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支持企业部署制造执行系统(MES)等生产控制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经营管理软件、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研发设计软件。支持企业联合信息化改造服务引入数字化生产、控制装备,提升网络互连基础能力。积极参与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地图,为企业建网、用网、管网提供全面支撑服务。

2. 改造工业企业内网。推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部署时间敏感网络(TSN)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等新技术关键设备,打造标杆网络。支持建设工业无源光网络(PON)、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络等新型网络技术测试床。通过实施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打通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提升园区工业互联网网络服务支撑能力。

3. 升级工业企业外网。以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升级骨干传输网,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性能,积极构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的骨干传输网络。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对接联系,通过改造已有网络、建设新型网络等方式,建设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泛在互联与数据顺畅流通,打造工业互联网外网优秀服务案例。

4. 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搭建制造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对接合作交流平台,重点围绕工信部发布的“5G+工业互联网五大重点行业实践和十个典型应用场景,结合我省在采矿、钢铁、煤化工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生产关键环节深入应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等联合建设“5G+工业互联网技术测试床,开展技术、标准、设备、解决方案的研发研制、试验验证、评估评测等研发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在管理上云、设备上云基础上,探索推进实施5G网络条件下的生产控制上云,逐步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远程监测、远程控制、远程处理等新型业务,实现企业物流、生产、控制、安全的异地化、低时延、广接入协同。

5. 促进IPv6应用部署。推进工业领域IPv6规模化部署,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对设备地址、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完成企业外网和网间互联互通节点的IPv6改造,建立IPv6地址申请、分配、使用、备案管理体制,建设IPv6地址管理系统,推动落实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方案,通过支持建设测试床、开展应用示范等方式,加快工业互联网IPv6关键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部署。

(二)构建标识解析体系

积极引导企业围绕特色优势行业申报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强化推广应用,提高标识系统的数据服务支撑能力。

6. 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支持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与省内企业合作,积极申报工业互联网行业型、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共同做好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形成工业标识注册、解析、查询、备案、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以及人、机、物全面互联,进而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

7. 加强标识融合应用推广。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融合发展,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加快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增强标识读写适配能力,推动标识在公共领域应用。鼓励标识服务企业围绕特定行业深入开展生产流程、工序管理、设备管理等现有管理过程调研,确定标识应用场景和需求,形成系列针对性应用解决方案,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支撑能力,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

(三)加强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抓好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抓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抓好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8. 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设备上云公共服务商,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推动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工程机械、数控单元等智能化设备上云用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维修成本。鼓励企业接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用好双跨平台工业资源要素集聚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9.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能源、冶金、装备、化工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内部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以及云化部署,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逐步向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依托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深化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10. 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制定工作,重点在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上取得突破。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根据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建设需要,联合基础电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省内IT企业打造不同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

(四)提升数据赋能水平

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平台应用服务能力,加速推进安全生产数据有效的汇集,服务安全生产监管,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11. 参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家工业互联网相关管理机构、咨询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建设。利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在数据采集、汇聚、应用等方面优势,用数据成果指导我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2. 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将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软件化、模型化,加快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建设,积极应用云仿真、数字孪生、数据加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等专业技术。构建平台数据字典互认机制,统一工业数据、算法模型、微服务等调用接口,推动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协同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

13. 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深化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针对原材料、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及评估体系,建立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安全生产评估模型和工具集,支撑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安全管理模式,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安全生产数据的集聚为抓手加快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节能减排等方面数据集聚和创新应用。

(五)推广应用新模式

鼓励企业探索实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各垂直细分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

14. 实施数字化管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打通内外部数据孤岛,基于海量数据的融通汇聚和分析挖掘,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开展动态市场响应、资源配置优化、智能战略决策等新模式应用探索,持续完善数据应用生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15. 应用平台化设计。支持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产品研发设计方式,在云端构建产品研发的统一协同工作环境,发展平台化、虚拟化仿真设计工具,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提升企业研发质量和效率,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

16. 加强网络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基于互联网手段,共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等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化平台汇聚设备、技术、数据、模型、知识等各类分散资源,打造贯通供应链、覆盖多领域的网络化配置体系,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服务,推动生产方式由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持续提升生产效率。

17. 发展智能化制造。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带头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以质量改进、效率提升为目标,开展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管理与生产制造的可视化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实现流程动态优化和精准决策,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18. 推广个性化定制。鼓励消费品、装备、钢铁等行业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之间的数据贯通,打造模块化组合、大规模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实现产品个性化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制造服务模式,促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打通,打造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

19. 拓展服务化延伸。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搭建产品互联网络与服务平台,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聚焦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开展基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产品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打造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模式,提升服务型制造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六)创新融合产业生态

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促进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对接合作,实现5G对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强工业互联网在园区的深化应用;强化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0. 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鼓励企业以价值效益为导向、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开展分级贯标,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体系架构和方法机制建设,在分级分类贯标过程中,同步有效实现转型价值效益。

21. 加强园区工业互联网应用。以我省十四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为服务目标,以园区、示范区为基本实施单元,汇聚省内外优秀工业互联网企业服务能力,针对园区企业在设计、生产、安全、测试、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引入双跨平台等专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提供标准化及可定制化工业互联网园区服务,提升园区企业获取、应用、分享工业互联网资源的能力及便捷程度,形成良好工业互联网生态,推动集群产业发展。

22. 强化国有企业示范引领。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大企业引领推广、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融通发展模式,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及领先企业建设并推广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组织平台,打造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带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和订单、产能、资源等共享。

23. 积极探索产业示范建设。充分利用我省在煤炭、冶金、焦化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探索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融合创新引领能力。支持省内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有力为省内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

(七)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安全技术监测体系构建,推动安全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24.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机制。落实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指南和安全防护制度标准,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分类分级试点,形成重点企业清单,实施差异化管理。建立安全监测、信息通报和检查检测机制,对典型平台、工业企业、工业APP等开展安全检查检测,督促指导企业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25. 构建安全技术监测体系。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和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汇聚重点平台、重点企业数据,强化平台间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作,打造整体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应急协同能力。

26. 推动安全产品服务创新。加大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推进先进安全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的试点示范和行业应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工业互联网安全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业协同创新。鼓励专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为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安全咨询、安全监测、检测评估、系统加固等优质高效的安全服务。

(八)深化区域协同合作

进一步加强跨区域、跨部门沟通交流,加强政策联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对接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深化区域融合发展。

27. 加强合作共建。积极融入、参与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平台共建共享;推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聚焦工业互联网关键领域,加强优势互补,加大产业承接转移合作力度,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28. 推动对标学习。积极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构建省内外交流学习平台,鼓励省内企业与先进地区优秀工业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效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借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人才、科技、产业优势,促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省内落地发展。

四、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调查研究、营造氛围、打造示范等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保障行动方案得以落地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下,各相关部门及单位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抓实各项重点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对工业互联网相关重点项目要及时报送列入“11221”振兴崛起工程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库,并做好重点监测及配套支持服务,全面推动行动计划落实落细。

(二)强化调查研究。各市工信主管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应用情况调研,了解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帮助,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鼓励各市工信主管部门通过课题调研、实地走访等形式,学习先进省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政策及成效,研究规划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对接国家级科研院所、联盟协会、工业互联网机构,开展工业互联网课题研究和产业合作。组织参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APP、解决方案、安全等相关赛事和产业峰会。组织召开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和实施案例现场会,搭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与省属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成立我省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社会组织机构,以山西省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我省在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及国家高端智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本地供给侧企业与需求侧工业企业的对接联系,助力企业对接政府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打造试点应用。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并做好宣传推广,支持能源、煤化工、高端装备等优势行业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项目。支持企业打造内外网改造标杆,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等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总体布局。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形成示范引领、放大倍增的带动效应

)加强工业互联网培训。展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应用案例等方面培训,提升企业决策层、实施层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和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意识。积极参加全国工业互联网线上精品课程培训。鼓励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在承接项目建设同时,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轮训,提高工业互联网的使用效率和操作水平。

(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的政策窗口期、技术窗口期和资金窗口期,支持企业申请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各市对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项目进行配套资金支持,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与工业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合作,探索建立基于生产数据的增信系统,开展知识产权、票据、订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鼓励相关产业基金参与重大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